基本信息
书名:中草药图鉴
定价:39.8
作者:吴坤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咨询特价)
ISBN(咨询特价)
字数:(咨询特价)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
编辑*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14认识中草药
n19小,大功效
n22配伍禁忌
n章解表清热类
n26麻黄
n26木贼
n27防风
n27紫苏叶
n28羌活
n28白芷
n29生姜
n30辛夷
n30鹅不食草
n31桂枝
n31香薷
n32细辛
n32苍耳子
n33薄荷
n33蝉蜕
n34菊花
n35葛根
n35淡豆豉
n36牛蒡子
n36桑叶
n37柴胡
n38升麻
n38鼠尾草
n39石膏
n39知母
n40芦根
n40淡竹叶
n41葱白
n42鸭跖草
n42栀子
n43夏枯草
n43决明子
n44金银花
n44山芝麻
n45无花果
n46连翘
n46板蓝根
n47贯众
n47青黛
n48蒲公英
n14认识中草药
n19小,大功效
n22配伍禁忌
n章解表清热类
n26麻黄
n26木贼
n27防风
n27紫苏叶
n28羌活
n28白芷
n29生姜
n30辛夷
n30鹅不食草
n31桂枝
n31香薷
n32细辛
n32苍耳子
n33薄荷
n33蝉蜕
n34菊花
n48紫花地丁
n49蚤休
n49野菊花
n50穿心莲
n50鱼腥草
n51绿豆
n52半边莲
n52半枝莲
n53大血藤
n53土茯苓
n54白蔹
n54马齿苋
n55马勃
n55木蝴蝶
n56胖大海
n56土牛膝
n57马鞭草
n57七叶一枝花
n58仙人掌
n59黄芩
n59黄连
n60黄柏
n60龙胆
n61苦参
n61白鲜皮
n62生地黄
n63玄参
n63牡丹皮
n64赤芍
n64紫草
n65岗梅根
n65水牛角
n66白薇
n66地骨皮
n67银柴胡
n67胡黄连
n第二章利水祛湿类
n70独活
n71松节
n71丁公藤
n72两面针
n72海桐皮
n73威灵仙
n73路路通
n74九里香
n74秦艽
n75防己
n75泽泻
n76络石藤
n76丝瓜络
n77桑枝
n77老鹳草
n78五加皮
n78桑寄生
n79茯苓
n80狗脊
n80千年健
n81鹿衔草
n81五爪金龙
n82川牛膝
n82扶芳藤
n83藿香
n83佩兰
n84苍术
n84厚朴
n85砂仁
n85豆蔻
n86薏苡仁
n87草豆蔻
n87草果
n88桃花
n88石菖蒲
n89冬瓜皮
n89赤小豆
n90玉米须
n90葫芦
n91车前草
n91滑石
n92猪苓
n92通草
n93瞿麦
n93地肤子
n94海金沙
n94石韦
n95灯心草
n95冬葵子
n96金针菜
n97茵陈
n97金钱草
n98虎杖
n98垂盆草
n99磨盘草
n99溪黄草
n第三章安神补虚类
n102灵芝
n103朱砂
n103磁石
n104大枣
n105琥珀
n105龙骨
n106黄芪
n107酸枣仁
n107柏子仁
n108龙眼肉
n109远志
n109合欢皮
n110人参
n111西洋参
n111党参
n112肉苁蓉
n113太子参
n113白术
n114山药
n115白扁豆
n115蜂蜜
n116冬虫夏草
n117鹿茸
n117巴戟天
n118甘草
n119淫羊藿
n119仙茅
n120蛤蚧
n121补骨脂
n121益智仁
n122核桃仁
n123锁阳
n123海狗肾
n124海马
n125紫河车
n125菟丝子
n126石斛
n126黄精
n127沙苑子
n127杜仲
n128韭菜子
n128阿胶
n129当归
n130白芍
n130熟地黄
n131何*乌
n132北沙参
n132南沙参
n133百合
n134麦冬
n134玉竹
n135银耳
n136桑葚
n137枸杞子
n138女贞子
n138黑芝麻
n139黑木耳
n139续断
n第四章温中理气类
n142小茴香
n143附子
n143肉桂
n144玫瑰花
n145干姜
n145吴茱萸
n146丁香
n146高良姜
n147花椒
n148荜茇
n148山柰
n149陈皮
n150青皮
n150枳实
n151木香
n151香附
n152胡椒
n153乌药
n153檀香
n154荔枝核
n154佛手柑
n155薤白
n156柿蒂
n156九香虫
n157沉香
n157龙眼核
n158八角茴香
n159香橼
n159柚核
n第五章止咳祛痰类
n162昆布
n163半夏
n163天南星
n164旋覆花
n164白芥子
n165银杏叶
n166桔梗
n166前胡
n167白果
n168川贝母
n168浙贝母
n169款冬花
n170栝楼子
n170竹茹
n171杏仁
n172紫苏子
n172百部
n173枇杷叶
n174桑白皮
n174葶苈子
n175罗汉果
n176海藻
n176千日红
n177满山红
n177紫菀
n第六章平肝收涩类
n180浮小麦
n181石决明
n181珍珠母
n182诃子
n183牡蛎
n183刺蒺藜
n184五味子
n185钩藤
n185天麻
n186乌梅
n187
n187麻黄根
n188肉豆蔻
n189山茱萸
n189芡实
n190石榴皮
n191桑螵蛸
n191金樱子
n192莲子
n193覆盆子
n第七章活血化淤类
n196川芎
n196延胡索
n197郁金
n197姜黄
n198乳香
n198没药
n199丹参
n199红花
n200桃仁
n201骨碎补
n201牛膝
n202鸡血藤
n202王不留行
n203月季花
n203凌霄花
n204益母草
n205血竭
n205刘寄奴
n206苏木
n206莪术
n207五灵脂
n207土鳖虫
n第八章凉血止血类
n210地榆
n211大蓟
n211小蓟
n212白茅根
n212苎麻根
n213三七
n213茜草
n214藕节
n214降香
n215花蕊石
n215莲花
n216仙鹤草
n217白及
n217鸡冠花
n218艾叶
n218炮姜
n219槐角
n219侧柏叶
n第九章其他类
n222麦芽
n223谷芽
n223鸡内金
n224山楂
n225使君子
n225槟榔
n226南瓜子
n227榧子
n227鹤虱
n228芦荟
n228冰片
n229番泻叶
n229甘遂
n230火麻仁
n230郁李仁
n231松子仁
n232牵牛子
n232巴豆
n233食盐
n233皂荚
n234雄黄
n234密陀僧
n235白矾
n235蛇床子
n236蜂房
n236樟脑
n237索引
n
内容提要
《中草药图鉴》收录各类中草药330种,按照它们的性质、临床效果加以分门别类,将其分为解表清热类、利水祛湿类、安神补虚类、温中理气类、止咳祛痰类、平肝收涩类、活血化淤类、凉血止血类和其他类9大类,详细介绍了中草药的采收、选购、保存、炮制、煎煮等内容,辅以介绍中草药的性味、药材来源、功能主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配以高清彩图和细节图解,更加方便读者辨认、识别。
文摘
认识中草药
n中草药的采收
n中草药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其有效药用成分含量的多少,这与中草药的产地、品种、栽培技术以及采收等密切相关。其中,采收则直接决定了中草药的质量,是保证中草药质量的后一关。因此,把握中草药的采收时间至关重要,以下我们将根据中草药药用部分的不同,对它的佳采收期进行详细分析:
n以叶入药的中草药品种
n此类中草药的采收期一般为植株生长旺盛、花未开放或花朵盛开时,因为此时的植株已完全长成,有效药用成分的含量高,如大青叶、紫苏叶、番泻叶、臭梧桐叶、艾叶等。
n以根及根茎入药的中草药品种
n此类中草药的采收期为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或早春发芽前,一般为早春或秋冬,以根及根茎结实、直顺、分叉少、粉性足的为好,如天麻、苍术、葛根、桔梗、大黄、玉竹、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太子参、半夏、附子等,一般在夏季采收,这时它们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也较好。
n以花入药的中草药品种
n此类中草药的采收期一般为花蕾含苞未放时,而盛开的花朵则较容易出现散瓣、破碎、失色、逸散香气等现象,会严重影响中草药的质量,如金银花一般在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采收,丁香在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玫瑰也是在春末夏初花要开放时采收,但也有少量花类中草药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花微开时采收,菊花在秋冬季花盛开时采收,红花在夏季由黄变红时采收等。
n以果实及种子入药的中草药品种
n果实类中草药的采收期一般为成熟或将近成熟时,种子类中草药的采收期为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且有效成分含量高时,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葙子、五味子、王不留行、枸杞子、肉豆蔻等。此外,还有一些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通常随熟随采、分批采收,如急性子、千金子等,但也有个别药材则在未成熟时采收,如枳实、青皮、乌梅等。
n以全草入药的中草药品种
n此类中草药的采收期一般为植株生长旺盛且花朵开放前,如薄荷、穿心莲、伸筋草、鱼腥草、淫羊藿、仙鹤草、透骨草、马鞭草、藿香、泽兰、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千里光、佩兰、蒲公荚、茵陈、淡竹叶、益母草、石斛等,但也有少量品种在秋季开花后采收,如麻黄、细辛、垂盆草、金钱草、荆芥等。
n中草药的炮制
n炮制是指药物在使用前要的加工程序,经过炮制的中草药一般药物性能都会发生一定改变,不仅更适应实际需要,而且也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常用的炮制方法包括净制、煮制、煅制、切制、炖制、烫制、制炭、姜汁制、蒸制、炒制、醋制、盐制、酒制、制霜、蜜制、煨制等。
n因此,选用适宜的中草药炮制方法,并且保证其加工到位,对有效发挥中草药的药效至关重要,如紫石英要想输药效大化,需先采用煅制的炮制方法。
n净制
n净制即净选,可采用挑选、风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火燎及泡洗等方法,经过净制的中草药被称为“净药材”,凡施切制、炮制或调配制剂的药材,均应是净药材。
n煮制
n煮制是指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熬煮,直至液体被药材完全吸收或药材切开无白心,然后取出、晾干即可,而加的水或液体辅料的用量则按各药材炮制的规定。
n煅制
n煅制是指用火煅烧,以锻制红透且酥脆易碎为准。
n切制
n切制是指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此外,还要掌握气温、水量、时间等条件,切后还应注意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
n炖制
n炖制是指将净药材放进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要注意,按各药材的炮制规定,加液体辅料,或用蒸汽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收,后取出、干燥即可。
n烫制
n烫制需要准备辅料,一般为洁净的河沙、蛤粉或滑石粉,先取辅料(河沙、蛤粉、滑石粉)放进锅中,用大火炒热,再加入净药材不停翻炒,至药材表面鼓起、酥脆或到规定的程度,后取出、筛去辅料、放凉即可。
n制炭
n制炭,也称“烧存性”,是指把中草药用火烧至表面发黑、里面焦黄的程度,输表面碳化,而里面仍能辨认气味颜色,但要注意防止灰化。
n姜汁制
n姜汁制,可用生姜或干姜;如果用生姜,可先洗净、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姜渣可重复压榨一次,后合并汁液;如果用干姜,捣碎后可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取汁液即可。
n蒸制
n蒸制是指把净药材放进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程度的药材炮制方法。蒸制前要注意按规定加液体辅料拌匀(清蒸的除外),蒸制后还要记得取出、干燥。
n炒制
n炒制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翻炒时应掌握炒制的温度、时间及程度,尤其是要注意火力均匀,且要不断翻动。
n醋制
n醋制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而醋制的“醋”则应用米醋或其他发酵醋。
n盐制
n盐制是指先将盐溶解在适量水中,然后过滤,再采用盐炙、盐蒸等盐制方法处理中草药。
n酒制
n酒制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方法,除特殊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n制霜
n制霜,一般取净药材碾碎呈泥状,然后加至温热后,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残渣制成符合规定的松散粉末即可。
n蜜制
n蜜制,先在炼蜜中加适量沸水稀释,再把它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后置锅内,用小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即可。
n煨制
n煨制,先取净药材,用湿布或湿纸、湿麸皮、湿滑石粉等包裹,然后埋入热灰、热滑石粉中煨至包裹物外表呈焦黄色时取出,除去包裹物即可。
n中草药的选购与保存
n中草药的选购
n选购中草药时,要确保选购佳的中草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发挥好的药效和性能,因此,选购中草药要注意药材的产地、采收时节、炮制方法、性状等。
n中草药的产地:中草药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道地药材”的原因,只有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的药材,才是质量优、疗效佳的药材,因此,要尽量选购原产地的中草药。如东北的人参、鹿茸、五味子;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浙贝母、杭白芷、台乌药、山茱萸;河南的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等,这些都是疗效俱佳的道地药材。
n的感官鉴定:感官鉴定主要是通过眼看、手摸、鼻闻、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别药物的性状。“眼看”是指用眼睛查看药物的外形特征、断面特征等,如颜色、大小、光泽等;“手摸”是指用手触摸鉴定药物的软硬、韧度、黏性、粉性等特征;“鼻闻”是指用嗅觉器官通过“嗅”的方法鉴别药物的气味,如香、臭、浓、淡等;“水试”是指将药物放入水中浸渍以观察它的反应过程,并判断其所含色素、成分和性能等;“火试”是指通过燃烧药物的方法来观察其反应过程以鉴别药物的性能,如将麝香置于铝箔上燃烧,会发出轻微的鸣声,同时会产生珠状的油点,燃烧后的灰末则呈白色。
n中草药的保存
n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用昂贵价钱买回来的中草药在放置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失去药性,甚至发霉变质,这都是因为没有采取正确的保存方法而导致的,那么,买回来的中草药究竟该怎样保存才能保持它的药效呢?
n其实,中草药的保存方法很简单,只要尽可能把它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即可。如果是一般家用的中草药,可将它存放在干燥的非铁器类密封罐中保存,也可将它用塑料袋包裹起来以隔绝空气;对于一些经常使用的中草药,可将它做成小包装,以免输他药材受潮;而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中草药则可将它放进冰箱保存。
n
作者介绍
吴坤
n中医治未病科主任、体检中心主任,北京市中医医院副主任药师、执业药师、健康管理师。荣获2004年度、2005年度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个人。2006~2009年担任房主任,出版《医院制剂手册》《药品手册-分册》,内容包括325种中成药、600种常用饮片、医院制剂品种和协定处方等,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